临近岁末,还有大半年才要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已经开始忙着准备简历、寻找实习单位、参加招聘会。受目前整体就业形势的影响,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在职场上先矮半截的他们不得不“笨鸟先飞”。
而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这种危机感要更为强烈。最新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九成的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这份调查报告认为,最近几年中国公办大学急剧扩招所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预期。
就业形势的压力也是中国几百所民办高校的校长最头疼的问题。北京人文大学校长王图强认为,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检验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也是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人文大学等二十所民办大学日前被评为就业力示范学校。在授牌仪式上,校长们在欣慰之余仍深感责任重大,互相请教对方的成功经验。
厦门南洋学院院长鲁加升说,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民办高校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致力于培养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注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让开中央,占领四方。”北京科技研修学院董事长周继庭用这样一句话阐释民办高校的就业突围之路。他解释说,“中央”指党政机关、大中型国有企业,“四方”是指中小企业、基层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民办高校毕业生首先要给自己合理定位,到基层岗位上练兵,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只要突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民办高校毕业生一样可以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造成民办高校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外部环境的制约,更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为保证生源,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高考学生名单,利用虚假的招生简章四处招摇撞骗。还有一些学校在教学、后勤、设备等方面无法提供有力的保证,学生经常因为管理、服务等问题与校方发生矛盾。这些不良评价在社会上迅速传播,为学生的就业带来隐患。
在国际上,私立大学是一种主流的教育模式,而中国的民办高校却总给人一种被边缘化的印象。有学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其尚未摆脱产权不明晰的困境。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明确民办高校投资者、举办者的各项权、责、利,最终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铭琳认为,如果这个最根本的矛盾解决了,民办高校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包括就业问题。
(2007-03-21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