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一所所民办大专院校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支不可低估的新生力量。2007年盛夏之季,我们专访了厦门南洋学院院长鲁加升先生及他的谋士们,他们侃侃介绍了南洋的办学理念和短短六年多快速发展历程,以及本人和学院取得的辉煌成就。
南洋学院前前后后的典型事例,已被视为福建民办教育之“神话” !
2000年秋,厦门南洋学院正式成立。
2001年夏,报名厦门南洋学院的有4500多名,最终录取了1800人。生源遍及中国,不乏香港﹑台湾等地;其中还有300多名已经考上知名公办学校的学生选择了南洋学院。
2002年,在全国 1300多所民办高校中,厦门南洋学院跻身 24所“中国优秀民办高校”;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组织的首届中国民办高校“就业之星”评选活动中,厦门南洋学院一举夺得“中国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新奖”称号,是此项殊荣唯一获得者。
2003年2月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来校视察后感慨地说:“厦门南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发展很快,很有希望。”
翻开厦门南洋学院的招生简章,一只振翅飞翔的雄鹰映入眼帘。这是南洋学院的标志,也昭示着南洋学院历年来的蓬勃发展──她像一只矫健的鹰,迅速崛起,搏击长空,谱写着民办教育新歌。
厦门南洋学院董事长﹑院长鲁加升把多年来对中国民办教育学历的思考,从蓝图付诸现实。他说,民办学校要发展,就要“办出特色,办出质量,规范办学,全面发展”。
勇于填补空白的学者
2003年10月下旬,陈扬明教授经过认真考虑接受了“中国十佳民办大学”—厦门南洋学院的聘请,筹办国内创新的专业——新闻媒体经营管理专业。该专业首届50余位新生于2004年9月正式入学。他担任该系系主任,并兼任校报《南洋报》编委主任。他老当益壮,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道上,跃马扬鞭,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国第一个新闻传播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的具体创办人,中国第一个国际新闻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倡议与创建者,新华社发稿称此举“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文科的一项空白。”陈教授出版的专著《台湾新闻事业史》,被学术界认定“填补了中国新闻事业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空白”。
陈扬明教授,我与他是初次见面,也是我专访厦门南洋学院第一个接触的“谋士”。从容貌上,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年过花甲的人。洁白的衬衣,深蓝的西裤,足蹬一双黑色布鞋,红润的脸庞堆满了慈祥的笑,令人感到亲切、随和。
对于择业的标准,一看领导,是否有开拓创新的理念和行动;二看自己的事业,能否有灿烂的前景。以上是陈教授在讲到“为何选择南洋学院”时提到的,他清楚的记得,与鲁加升院长的首次见面是在2003年的8月。
“鲁加升院长是一位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陈扬明教授称,在经过2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后,他接受了鲁院长的建议,筹办起南洋学院的“新闻媒体经营管理专业”。
陈扬明教授从事教育这个行业已有近四十个年头。在新闻教育讲坛上,他先后主讲过17门本科生课程和5门研究生课程。他和自己的同事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输送给了社会,特别是新闻与广告行业。
尽管年逾花甲,他却生气勃勃,一点不显老。对于勇于探索而又桃李满天下的新闻传播学学者而言,他有着做不完的课题,干不完的活儿。
“加入厦门南洋学院,是我对于自己的事业及人生的又一挑战。”陈教授称,学新闻者很注重新,办什么事情都要勇于创新、敢于挑战。这使他毅然决然加入民办教育事业,和这里的同仁们一起努力!
争当南洋学院的品牌
吴秀秀,厦门南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曾任厦门电视大学(即如今的厦门城市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获厦门市教育局“优秀教师奖”、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对于自己所执掌的“外国语学院”,吴秀秀显得自信满满,她说“我们院要成为南洋学院的品牌。”
厦门南洋学院外国语学院,目前拥有专职老师20名,其中外教2人,这20名老师中拿到PETS考官证的有12名。外语系的自考率,2005年第一届毕业生38个人去参加口语考试,共35人通过。
细数外语系的傲人成绩,吴秀秀认为,这与南洋学院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团队的良性竞争不无关系。南洋学院在重视学生的培养外,也注重对自己师资力量的注入。听课示范、教学研讨、教案检查……这一系列的教师培养计划,让厦门南洋学院的老师能力迅速得到提升。“我们学校的老师,那都得过五关斩六将。”吴秀秀说,学院还实行突击听课制,造就“能者上”机制。
当然,对于南洋学院的学生,吴秀秀并不避讳称,当初刚被邀请来南洋前,她是想了又想,认为民办学校很糟糕;而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学生层次不齐的问题。但是,在接触后发现,“南洋的学生经过好好调教,是有着很大潜力的”。
为此,吴秀秀提出了南洋学院特有的“分层教学”,拔尖者,进一步加强灌输知识;一般者,努力培养学习的兴趣;而较不用心学习的,则挖掘他们各自的爱好特长,个性化培养。“我告诉他们,南洋的学生最起码,生存的英语要懂一点。”吴秀秀说。
每人都要出一本自己的书
“每个老师都得出一本书,这是我对我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下的命令。”在面对面采访时,王公望老师兴奋的说,10名专职老师,还差2位没达成目标。
2年前,在王公望的号召与指导下,4名老师共同编撰了一本教材,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且发行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此外,暂定为《8.0FLASH的应用》及《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两本教材也与相关出版社详谈中。
“我让外行人编书给外行人念,”王公望老师称,他们的教材最重要的是实用性,非英语专业出身的人,编撰一部给非计算机专业的读者看。“如《计算机专业英语》这本,我就告诉老师,文法、语句不是重点,只要能让读者通过查找我们这本书,了解电脑上显示的英文是什么意思,这本书就是成功的。”
据称,目前计算机专业共有专职教师10名,随着三本教材的全部出版,王公望还得为剩下的两名老师出谋划策。
作为南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曾是一所重点院校讲课最好的教授,王公望认为,对这些老师的培养,是一所学府发展生存至关重要的一局。
“对干了几年的老师而言,其间手头至少有根烧火棍。可作为今后不管是升迁或谋职的本钱。”作为南洋学院的教务长,王公望不仅为专职老师谋出路,更是推行让人事、后勤等学院工作人员,都有个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渠道。
一名资深的老教授、王公望对南洋学院所推行的“以人为本”更是大加褒扬。他认为,这“人”,不光是指学生,还应当包括教师和后勤工作人员,实施全面育人。
王公望分析称,首先,因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这第一人当然就是指学生。
而按照他的说法,怀着各种想法进入南洋学院的,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考失误,想通过自考体现自己的能力。这一类学生我们南洋要重点扶持。今年4月份06级学生参加全国《高等数学》考试,25人提前应考,最高分99分。
另外一类是随波逐流型,对自考有种畏惧,是考试的失败者,但又不服输。这一类学生南洋着重挖掘他们各自的长处。“单从高考的成败,是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的”。 王公望说,南洋在尽力开发着他们的潜能、天份。
最后一类,则真的是无心念书的。但是,进入南洋后,学院至少会让这类人有一技之长,特成立技能型班级。
王公望说,总归一句话,南洋学院,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所有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他们都能收获一些。